咱们的传统戏曲那可是宝贝疙瘩,京剧里的《绣襦记》更是命运多舛。1927年3月26号,它在北京开明大戏院第一次亮相,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起点。不过,后来的日子可就坎坷多了,其中的波折,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故事。
京剧《绣襦记》的早期发展
京剧《绣襦记》自首演以来就风光无限。荀慧生的早期弟子童芷苓、许翰英等都曾参与其中。那些早期的演出,就像是播下一颗种子,为它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到了七十年代,这出戏在舞台上几乎销声匿迹,这样的转变让人既意外又难过。就像一颗星星突然失去了光泽,这背后究竟是演出市场的变化,还是其他原因?
京剧《绣襦记》最近又重新登上了舞台。荀门弟子黄少华在重阳节晚会上的一曲演唱,让那段经典唱段再次响起。2010年,北京京剧院在黄少华等人的指导下进行了排演,常秋月担纲主演,使得这部戏得以再次亮相。这感觉就像是一股春风,把几乎被遗忘的剧目重新唤醒了。
上海戏曲学校与《绣襦记》
上海戏曲学校在《绣襦记》的传承上做出了显著成绩。学校传习了《打子》、《收留》、《教歌》这三折戏。京昆实验剧团还增加了《莲花》、《剔目》两出戏。1962年,它们联合演出,岳美缇主演了郑元和这一角色。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!那年的串连演出无疑是经过精心策划的,演员们也都全力以赴。
上海昆剧团对剧目整理和改编的工作至关重要。比如1982年,他们对《莲花》和《剔目》进行了整理和改编,华文漪扮演了李亚仙,岳美缇饰演了郑元和,这部作品在上海艺术剧场首次亮相。这个版本自有它的独特风味,它既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,也是一次创新,为这部戏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川剧版《绣襦记》的魅力
川剧中的《绣襦记》又名《白天院》和《李亚仙》。它以单折戏的形式广受欢迎,比如《曲江打子》、《花子教歌》、《刺目劝学》、《荣归还目》等,都经常单独上演,各具特色。尤其是李亚仙眼睛被治愈重见光明的情节,更是独树一帜。
左清飞主演的川剧《绣襦记》在八十年代初大受欢迎。她扮演的李亚仙,骨肉柔美,神态逼真,完美地诠释了角色。因此,她荣获了首届四川省振兴川剧会演表演奖。1983年,这部剧在北京公演时,赢得了满堂喝彩。连剧作家阳瀚笙都为之赋诗赠予赞美。
越剧版中的创新
越剧的《李娃传》原本是源自川剧,经过范瑞娟、傅全香等前辈的精心改编,已经成为了经典之作。其中,“打上一个莲花落”这一段唱腔在越剧中尤其受到喜爱。无论是“范派”的传承者,还是傅派的专辑中,都能找到这一唱段的身影。就连其他小生演员,比如赵志刚,以及其他剧种的演员,也会偶尔反串来演唱这一经典段落。
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编手法独树一帜。这个几乎改编了所有戏码的剧团,对“莲花落”这一曲目增加了许多唱词。从江瑶、方雪雯到魏春芳,他们都继承了这种改编,塑造出了一种与上海越剧院风格迥异的特色。
其他剧种中的《绣襦记》
秦腔、梨园戏、滇剧、河北梆子、同州梆子等剧种里,都有与《绣襦记》有关的剧目。比如秦腔里的《李亚仙》,梨园戏的《郑元和》,这些都是不错的例子。就连台岛歌仔戏,还专门拍了《郑元和与李亚仙》这部电视片。这说明,《绣襦记》的故事真是传得广,在各个剧种里都生了根,发了芽。
潮剧版的影视化
1995年,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潮剧电影《烟花女与状元郎》,这部影片由广东潮剧院一团倾情演绎。这可是一项紧跟时代潮流,将传统戏曲搬上大银幕的勇敢尝试。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一睹这个古老故事的新风貌。这也为《绣襦记》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。
瞧着《绣襦记》在这众多剧种中起伏不定,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啥这些剧种都这么看重它,还总是一改再改?咱都来点个赞、转发一下,顺便在评论区聊聊各自的看法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qzompv.cn/26252.html